参考中译名称 |
女权朋克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90 年代早期,“独立摇滚”(Indie Rock)运动出现了宣扬女权主义的“朋克”(Punk)音乐,而“女权朋克”音乐则是它的一个直言不讳、颇具煽动性的分支,在当初的运动开始淡出后,“女权朋克”音乐所激发的一种亚文化却能够延续至今。 ——“女权朋克”这种音乐实际上是个人精神宣泄和政治激进主义的混合,尽管其中大多数的音乐关注都是源于后者。很多(但非全部)“女权朋克”音乐的歌词都涉及与性相关的内容:强奸、家庭虐待、性生活(包括女同性恋)、社会阶层等级上的男权统治和女权运动(从一种激进的、好战的角度来看)。与此类似地,其相应的音乐也倾向于在只有单一的基本旋律或是乐器演奏技巧之下制造出狂怒固执的非专业级的噪音喧嚣。 ——“女权朋克”音乐所具有的磨蚀性出于几方面的意图:它保证了这种非合作态度的音乐永不能达到像“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音乐过渡主流的成功(发行“女权朋克”音乐唱片最多的厂牌就叫做【Kill Rock Stars】);它向女人(和女性音乐家)一直是温顺的、过渡敏感的和颇具相思情感的老套形象发起挑战;它找到了在噪声之下的一种强力的、极具表现力的工具。 ——对多数“女权朋克”乐队来说,拿起吉他并做出狂欢似的纷乱尖叫声响不仅仅是出于娱乐,更多地是一种解放的表现。对于门外汉们,“女权朋克”的音乐价值可能是高度捉摸不定的,但是对于那些乐迷们来说,这种音乐所代表的东西远比音乐本身来得更加重要(这是可以证实的)。 ——“女权朋克”音乐运动大都集中在西雅图、华盛顿区的奥林匹亚,几个例外包括了英国的“Huggy Bear”,也包括了像“Babes In Toyland”和“L7”这样的几支“垃圾摇滚”(Grunge)乐队,这些乐队符合“女权朋克”音乐的精神,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却与这种音乐无关。 ——这次运动主要地植根于“朋克”的“自己动手”精神和抗议的传统,但是从直接触发这场运动的角度看,Joan Jett无疑是以其简单形式、“朋克”风格的硬摇滚、自信的性感和独立的商业意识在其中扮演了诸多角色。 ——“女权朋克”音乐的出现正值女性在“另类摇滚”乐中大展才能之时,因此,结果这个词经常被误用在那些其实更加接近“另类摇滚”音乐现象的媒体统计中,而且诸如“Hole”和PJ Harvey 这些“另类摇滚”乐队(手)也被当作为“女权朋克”乐队(手)。其实真正的“女权朋克”乐队是:“Bratmobile”、“7 Years Bitch”、同性恋乐队“Team Dresch”和居于整个“女权朋克”运动中心的Kathleen Hanna领衔的“Bikini Kill”,这些乐队无一得到过普遍的接受。 ——由于多数“女权朋克”乐队并不多产,因此运动初期的那种激情闪现在几年后便消失了,但是“女权朋克”音乐在独立文化领域中却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起初的那些乐队激发了无数的女权运动者们,并且这些乐队是被看作是一种象征和典范。Kathleen Hanna继续和不同的音乐人合作录制唱片,同时,老将“Sleater-Kinney”乐队在几年后颇受争议地成为受尊敬的“独立”音乐明星,这得归功于是他们的能力将“女权朋克”音乐的激情和理念融入到他们的歌曲和错综复杂的乐器演奏技巧中。 | ||||
国外艺人/乐队 |
“Huggy Bear”、“Babes In Toyland”、“L7”、 Joan Jett、“Bratmobile”、“7 Years Bitch”、“Team Dresch”、“Bikini Kill”、 “Sleater-Kinney”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 Celluloid Heroes > |
歌词 |
1990 |
《The Hit List》 |
Joan Jett | |
< #1 Chance Pirate Tv > |
歌词 |
1995 |
《PerSonal Best》 |
“Team Dresch” | |
< Far Away > |
歌词 |
2002 |
《One Beat》 |
“Sleater-Kinney”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