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迷幻摇滚”出现于60年代中期,正当“不列颠入侵”(British Invasion)和“民谣摇滚”(Folk-Rock)乐队开始拓展他们音乐中声音创作的可能性。 ——“迷幻摇滚”音乐并未将自己限定在“摇滚”(Rock)乐简单明了的“独唱-合唱-独唱”的形式中,相反,他们趋向更具自由形态的、流动的歌曲结构,正如与该创作倾向同等重要的——若非同等,则更甚之——是这些乐队开始在他们的音乐中融入印度、东方以及具自由形态特点的“爵士”(Jazz)乐的音乐元素,另外,在录音室中,那些用电子手段改变乐器与人声表现的实验声响也被融进音乐之中。 ——起初,大约是1965和1966年,像“the Yardbirds”和“the Byrds”这样的乐队为“迷幻摇滚”乐打破了以往的创作边界,他们创造出一种由(模糊音调的)吉他、西塔琴和反复而有节奏的人声共同营造出的漩涡感音乐层次。很快地,无数乐队竞相模仿他们这种创作形式,这其中包括了“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二者在1966年均录制了“迷幻摇滚”乐作品。一时之间,大西洋两岸的乐队都皈依在这种新风格所具有的可能性中,但两边的不同是显著的。 ——在英国,“迷幻摇滚”倾向于异想天开和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不过,英国乐队——最明显地是“Pink Floyd”和“Traffic”——演绎建立于即兴发挥之上的长时间的器乐曲,与同时代美国的“the Grateful Dead”、“the Doors”、“Love”和“JEFferSon Airplane”这些乐队不相上下。在美国其他角落地区,“车库”(Garage)乐队开始演绎“迷幻摇滚”音乐,但他们并未丢弃三和弦“摇滚”的不加掩饰、业余化的基础——他们只是将失真、回馈以及音效等声响进行了层次分别。 ——最终,“迷幻摇滚”演化为“迷幻摇滚”(Acid Rock)、“重金属”(Heavy Metal)和“艺术摇滚”(Art-Rock),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圈内持续地有“迷幻摇滚”音乐复兴的出现,最显而易见地是在80年代中期的美国地下音乐圈中。 | ||||
国外艺人/乐队 |
“the Yardbirds”、“the Byrds”、“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Pink Floyd”、“Traffic”、“the Grateful Dead”、 “the Doors”、“Love”、“JEFferSon Airplane” | ||||
国内艺人/乐队 |
|||||
说明:关于国内艺人/乐队的评论、访谈、视听等更多内容,请各位乐友使用本站首页中上部的站内搜索功能。 | |||||
理解与聆听 |
——这里的“迷幻”音乐是特指到“迷幻摇滚”音乐,但在这种音乐的衍生风格中,还有一个叫做“迷幻摇滚”(Acid Rock)的风格。“迷幻”在音乐中是个大词,不仅在“摇滚”乐中存在,在其他音乐类型(如“电子”乐)中也很常见,但最显著的第一次出现则是这里的“迷幻摇滚”音乐。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A House Is Not a Motel> |
歌词 |
1967 |
《Forever Changes》 |
“Love” | |
<Light My Fire> |
歌词 |
1967 |
《The Doors》 |
“The Doors” | |
<Snow Flower> |
器乐 |
1970 |
《Ananda Shankar》 |
Ananda Shankar | |
<The Otherside> |
歌词 |
1969 |
An Apple a Day |
“Apple”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