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间,“新浪潮”是一个总括性词语,指代那些直接追随“朋克摇滚”(Punk Rock)的音乐,该词也经常围绕着“朋克”(Punk)音乐本身。 ——回顾以往,有些事情变得明朗起来,随“朋克”而来的音乐可差不度分为两大类——“后朋克”(Post-Punk)与“新浪潮”。在“后朋克”音乐有着艺术气派、难以相处的,以及富于挑战性的地方,“新浪潮”音乐则是“流行”音乐,纯粹而简单。 ——“新浪潮”音乐保持了“朋克”音乐的新鲜活力和不敬态度,同时也迷恋于电子声响、品位格调与艺术性,所以,“新浪潮”音乐有着很多各色的风格。 ——“新浪潮”音乐意味着像“XTC”和Nick Lowe这些艺人/乐队的有勇气的“力量流行”(Power Pop)音乐,也意味着像Gary Numan这样的合成器“摇滚”(Rock)艺人,或者是像Graham Parker和“Rockpile”这样的“摇滚”复兴主义者,有像Elvis Costello这样尖锐的“新浪潮”风格的歌曲作者,像“Squeeze”这样的“流行”乐队,像“the Pretenders”这样坚韧的“摇滚”艺人,像“the Police”这样的“流行雷吉”(Pop-Reggae)乐队,像“the Cars”这样的主流“摇滚”艺人,以及像“the Specials”和“Madness”这样的“斯加复兴”(Ska Revival)乐队。 ——与前述主要艺人同样重要的,还有无数昙花一现的艺人,这出现在“新浪潮”音乐初期。这些昙花一现的组合与主要艺人一样也是各色纷呈的,但他们共有对“流行”风格演奏片段、现代派,以及合成器化制作手法的热衷,还有迷恋于略微偏左的姿态。 ——截至80年代早期,“新浪潮”描述了几乎每一位新出现的“流行/摇滚”(Pop/Rock)艺人,尤其是那些像“the Human League”和“Duran Duran”一样使用合成器的艺人。 ——在80年代早期,“新浪潮”音乐通过“音乐电视”而获得了一次大爆发,“音乐电视”中不间断地播出“新浪潮”音乐录像,以此保持它们自身的传播。所以,“新浪潮”音乐在1982年再获新生,正当其很可能消亡之时,然而,1982和1983年对像“Culture Club”、“Adam Ant”、“Spandau Ballet”、“Haircut 100”和“A Flock of Seagulls”这些光鲜的、“音乐电视”中播放的“新浪潮”艺人们来说是井喷的年份。 ——“新浪潮”音乐最终在1984年消亡,当时,已经确立起来的艺人们开始制作专业的录像,并且像“the Smiths”和“R.E.M.”这些吉他导向的乐队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该领域的出现吸引了校园电台和地下“摇滚”乐迷的注意。不过,较很多评论员所质疑的内容来说,“新浪潮”音乐证明了自己是更加具有其影响力的,占据90年代中期的乐队——从“Blur”到“Weezer”——都受到“新浪潮”音乐的影响。 | ||||
国外艺人/乐队 |
“XTC”、Nick Lowe、Gary Numan、Graham Parker、“Rockpile”、Elvis Costello、“Squeeze”、“the Pretenders”、“the Police”、“the Cars”、“the Specials”、“Madness”、“the Human League”、“Duran Duran”、 “Culture Club”、“Adam Ant”、“Spandau Ballet”、“Haircut 100”、“A Flock of Seagulls”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Are ''friends'' Electric> |
歌词 |
1979 |
《PhotogRaph》 |
Gary Numan | |
<Every Breath You Take> |
歌词 |
1983 |
《Synchronicity》 |
“The Police” | |
<It's Not the Night> |
歌词 |
1984 |
《Heartbeat City [Alternate Cover]》 |
“The Cars” | |
<Millions> |
歌词 |
1979 |
《Drums and Wires》 |
“XTC”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