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浩室”音乐衍生自80年代早期的“后迪斯科”(Post-Disco)舞曲俱乐部文化场景。在“迪斯科”(Disco)音乐变得流行之后,一些城市的“唱片骑士”——尤其是同性恋社区中的那些“唱片骑士”——改变了原先的音乐,使其较少具有流行倾向。音乐的节拍变得更加机器化,低音韵律变得更加低沉,电子化的“合成器流行”(Synth Pop)、“拉丁灵魂”(Latin Soul)、“混录雷吉”(Dub Reggae)、“说唱”(Rap)以及“爵士”(Jazz)等众多风格元素被运用在“浩室”音乐持续不变的4/4节拍中。这种音乐经常是纯粹的器乐,当有人声出现的时候,她们一般是从不露面的女歌手,经常唱出无言的旋律。 ——截止80年代末期,“浩室”音乐在像芝加哥、纽约和伦敦这样的城市中已从地下俱乐部中崛起,并且已开始侵入“流行”乐排行榜,这尤其是在英国和欧洲地区,但后来在美国,“浩室”音乐则是假借像“C+C Music Factory”和Madonna这样的艺人进行的。 ——“浩室”音乐打入“流行”乐排行榜的同时,自身则裂变为很多子类,这其中包括了:“嬉蹦浩室”(Hip-House)、“氛围浩室”(Ambient House)以及最值得注意的“迷幻浩室”(Acid House)(“浩室”音乐的一个子类,运用Roland's TB-303低音线生成器发出的静噪能即刻被辨认出来)。 ——90年代期间,“浩室”音乐不再是前沿的音乐了,然而在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俱乐部中依然流行。90年代末期,新一拨激进的“浩室”音乐艺人(包括“Daft Punk”、“Basement Jaxx”和“House of 909”)将这种音乐带回到为人所赞赏的全长作品形式中。 | ||||
国外艺人/乐队 |
“C+C Music Factory”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