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拉丁(Latin) | ||||
音乐风格说明 |
——如果说“特罗瓦”(Trova)是第一种古巴本土的“民间”(Folk)音乐,那么“颂乐”则是第一个非洲裔古巴人的音乐形式。 ——“颂乐”基本上是切分音的非洲节奏、鼓点与“特罗瓦”音乐西班牙根源的旋律、弦乐器的融合。“颂乐”以及相伴的舞蹈是在古巴东部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奥连特省,大约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颂乐”已成为哈瓦那相当流行的音乐,尽管它来自于下层社会,有着多种族的根源。 ——在多数被普遍接受的形式中,“颂乐”由一个七重奏组合演绎,主打的乐器有小号、吉他、贝司、九弦琴(一种有九根弦的类似吉他的乐器)、小手鼓、沙球以及非常重要的测时用的响棒;通常情况下,至少有1-2名艺人兼任歌手。“颂乐”形式中典型的计时响棒样式是每四拍有两次量度,第一次量度击打三下,第二次则击打两下(或有时反过来也行)。 ——随着“颂乐”于30年代期间在更上层社会的流行,艺人们便开始朝向一种更舒缓、文雅的声响;大约在同时期,作曲家Moisés Simóns的“颂乐”作品<El Manisero>(意为:<The Peanut Vendor>)成为国际范围的大热门,由此点燃了美国对非洲裔古巴舞曲音乐的一种热情(在这段时期,很多美国人称之为“伦巴”(Rumba)的音乐实际上就是“颂乐”)。 ——在40年代早期,“颂乐”的乐队领导兼九弦琴手Arsenio Rodriguez创生了一种被称为“山区颂乐”(Son Montuño)的变种“颂乐”形式,这种音乐的特点是:由处在一种合唱伴声(有时会另外加上器乐独奏)下的主歌手演绎“领唱应答式”的即兴。“山区颂乐”的自发性回过头来激发更新了其根源形式的音乐火花,并为随后即来的“曼波”(Mambo)音乐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山区颂乐”也是非洲裔古巴“爵士”(Jazz)乐和“萨尔萨”(Salsa)音乐的一个中心元素。 ——尽管“颂乐”鲜少再有排外性的演绎,但它仍然保持一种强烈的根源传统,那就是:“拉丁”音乐艺人依然在寻求各种方式来更新其音乐,使之富于生命活力。 | ||||
国外艺人/乐队 |
Moisés Simóns、Arsenio Rodriguez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