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新闻

[IC独家]我们还有必要做唱片吗?

[日期:2008-01-22] 来源:独立音地  作者:海亮 [字体: ]

  月初,为了录制我们一张和大海的蔚蓝有关的唱片,我们一起搬到了海滨城市茂名。

  今天,我们刚对计划做了修正,提前在明天就开始录音了。有些还没有编好的曲子,就在录音的同时去琢磨。这样的话,估计我们的新唱片过年后很快就可以和乐友们见面了。

  有时候心里纳闷,其实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做唱片呢?

  说唱片快要灭亡的论点也不是现在才听到,数年前就开始叫嚷起来了。看过好多分析,最近梁文道也在南都上写了一篇,论证唱片的消亡,唱片公司的衰落的,阿来还特意拿了给我看。

  里面提到了radiohead,新专还没发行,他们就先放在网上了,还让乐迷们自定价钱。结果是,有人惊讶竟然有60%多的人肯掏钱买,因此表示乐观,而有人则震惊竟然有30%几竟然付了0元,免费下载了,由是非常悲观,——可见世间事常常若此,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迥异的答案。

  有人说radiohead此举“谋杀了音乐”,而论者曰其实是“谋生了音乐工业”。文章立论很详细清晰和有力的,可以一看。不过,他提到的传统唱片公司将彻底衰亡一事,我想也可能让人误解,关键是他如何定义唱片公司这一个名词吧。

  我觉得音乐人和市场之间,还是需要处理各种业务的公司的,这点梁文道也认可,比如经纪人公司,但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可能,即唱片公司虽然不生产唱片,但改为生产其他方式载体的音乐产品,或实现网上收费。其次,传统唱片公司投资大成本做录音制作的业务也并非完全没需要,是的,个人电脑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未来仍可能出现新的技术和新的音乐产品,需要大投资制作的。

  是的,文章说得不错,现在的局面就是“旧的正在离开,可新的仍未出现”。音乐人还是有权利争取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才智的合理回报的,如果音乐铁定赚不了钱,另一方面,做音乐的台阶非常低,铁定任何人都可以做,那音乐的未来也就是诗歌的今日了,谁都可以作诗,但好诗甚至更少。这是不是个好结局就见仁见智了。

  人们还会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身这个行业呢?毕竟音乐是一件很需要工夫磨练的学问。

  什么是良性发展?音乐人从音乐中获利是错的吗?

  我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新的产品代替CD,或者有更完善的网络收费功能。

  其实那个仍未到来的新的角色很可能已经一直在我们身边了,其实它比那所谓旧的(就是唱片)更古老,那就是音乐会,那就是live现场。音乐本来就诞生自现场,现在它只不过要回归现场而已。上万年前,人类最初懂得拍手跺脚和吆喝时,就是音乐最原生态的面目了。

  演出吧,也许这就是最有可能的赢利模式了。

  可见的将来,做演出的台阶还不会很低,好的音乐会,制作仍需要花很大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演出没法复制,无法代替,你只能亲临现场,你看到也永远是唯一的版本。

  David bowie说,过去的乐队做演出是为了宣传唱片,现在出唱片则是为了宣传和吸引更多人来看演出。所以他说现在许多乐队都越来越重视演出,也越来越依赖演出唯生了。

  可这是欧美的情形,我们这里,做演出还是很吃力不讨好的事,能收支平衡甚至赢利的实在不多,且还多是建立在廉价酒吧超低成本制作的基础上的。那将来会如何,我也不知道。

  可除了演出,还有什么可能性呢?在国内搞下载收费?我看更难,国情不同啊,尽管也有铃声之类赚钱的。所以国内的音乐人啊,还是老老实实把演出搞好吧。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唱片呢?阿来就跟我提议说,甭出唱片算了。我于是想起平安夜那晚在香港艺穗会演出,明报的记者找我采访,她说最想了解的,就是在这个市道,为什么象我们这样的乐队还在这么认真地做这些并不见得有市场的音乐?为什么89268还是在一张一张唱片地认真地制作,认真地出版和发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问我为何做音乐,我可以回答说是“热爱”。但我也问过89的老板BFSH,为何还在做唱片,他说:“对唱片有感情。”看来还是同样的理由,也就是不需要理由。我们都是感情用事的人啊。

  暂时来说,没想到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取代唱片给我的感觉,尽管我也知道它即将消失在时间的河流里。

  唱片也好,黑胶、盒带也好,他们是一件实物,有封面,有内页,有CD,有固定的歌曲排序,曾经何时,你只能从它那里听到那些动人的音乐,而为了那些歌曲,你可能要跑遍大街小巷。就象一本书,尽管你可以下载电子版,可是我还是很喜欢把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只因为它是一本书。

  可是对它没有感情的人呢?长大以来只在网络上听歌的更年轻的一代呢?我不知道。

  我是食古不化的人吗?


沼泽在临时工作室里排练和构思新作品,地处茂名河东一个地下室。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古代的中国,虽然自宋朝就已有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也曾发挥过不少作用,至元代时更为杂剧在民间的流传推波助澜。活字印刷科学呀,每个单字都是规范的,用到什么字就捡什么字,当然常用字要特别做多一些。

  可是,活字印刷始终无法在中国流行起来。活字印刷科学的优点恰恰成了它的弊病。那些好学的人,往往也是爱书的人,进而也是爱书法的人,书法讲究“气”,字和字之间是有气的。那糟了,活字印刷把这个气都破坏掉了。

  咱们不说那么玄虚,其实很简单,活字印刷的每个字长得脸孔都一样,那当然不如一气呵成的手书多变化,而且字和字之间首尾衔接更自然,书已经不再是记录内容而已,书写的文字本身已经成为了艺术。

  所以国人始终钟情更古老的雕版印刷,也就是预先找书法牛的人把整本书手写在纸上,再雕刻成印版,不小心一字刻错就毁了整版,而且不象活字印刷,用完可以再拆版,把单字取出再另排新书。

  有人说中国人的这种脑筋太死板不科学,不讲究效率,耽误了知识文化的传播。君不见印刷术流传到西方,给洋人大大改良和发扬了,工业革命未始不有益于此。

  然也。可谁又能否认,雕版出来的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完整的书法手写、细致的雕刻工艺和纸质墨香皆和书的内容融为一体,就算现代的印刷亦望尘莫及呀。

  中国人愚蠢吗?

  就这件事而言,是落后的想法吗?

  ......

  那做唱片呢?我不知道。只知道明天就要开始正式的录音了。

  然后,我依然期待,在昏天黑地心力交瘁好一段日子后,最后能拿着一张新出炉的唱片,放到唱机里,就象往常一样,慢慢坐下来,喝着啤酒,好好地听一听。(海亮hz 2008年1月20日)

作者简介:
海亮hz:沼泽乐队主唱、吉他和古琴。
思路敏锐,但吃饭、走路都爱想事情,一不小心就神游物外了。酷爱读书的他,即使在巡演路上也不会闲着。也喜欢写写文字。

阅读:
录入:road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IC独家]Fringe club的平安夜 这个旅途是崭新的吗?
下一篇:不和谐的初春——广东独立音乐流水帐(08年1月)
相关新闻       沼泽  海亮专栏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