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ThinkIndie上线运行的新闻,就想到聊几句独立音乐商店的事儿,直到今天才空下来写这。
有些没有唱片公司签约的独立音乐人曾经被iTunes音乐商店拒绝发行,美国一家有 40年历史的唱片店老板看到这种状况,就创立了ThinkIndie独立音乐商店,希望能帮助这些独立音乐人解决数字发行的问题。ThinkIndie提供的是320k高品质的mp3下载,售价1.11美元每首,创立时的曲库为30万首。ThinkIndie当前除了有少量独家的内容和编辑的推荐,也没有明显的独到之处。
在欧美独立音乐市场,除了最为著名的emusic外,iTunes和Amazon主流音乐商店也都有涉及,加上7digital、AmieStreet等其他的。再要以未签约唱片公司乐队为主的独立音乐要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几乎是不太可能,只可能是以低成本的方式运作帮助这些音乐家创建发行渠道,获得些微利。
在中文独立音乐市场,独立数字音乐商店以台湾的indievox和中国大陆的挖挖哇为主,前者偏重于台湾独立音乐,后者更偏向于内地的独立音乐。Indievox除了比挖挖哇更社区化一些,两者的模式相差无几。尽管挖挖哇得到了微软中国的MediaPlay播放器的嵌入合作,Indievox得到了台湾一些门户网站和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支持,但从Alexa数据看来,两家的用户基数应该都不高。
长尾理论这个概念从音乐而来,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都是没有尾巴的数字音乐消费现实。由此想到几天前出差到广州,与传统唱片发行业内朋友交流的一些信息,他们曾经发行了一些国外独立唱片,有上万张的销量,数字渠道远比传统渠道的覆盖人群广、效率高,却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消费结果。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在传统唱片发行时发行公司做的推广企划和商店雇员的推荐起着相当的作用,到了线上这一切基本都归结到了文字性的描述,这种效果显然不如前者。那么除了做做音乐专题、多些专辑信息和评论外还可以有什么更适合数字渠道的推广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