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绮贞
文字/雨摇
如果你人到中年没干出什么事业或者已经无所追求的话,那么是谈不上什么危机的。正在危机的中年人,往往事业有所成就又高负荷地承受着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容易让你迷失,还会让你周围的很多人迷失,你站在镜子面前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个自己,别人在看你的时候你又变成了千万个的那个人。这不是你一个人造成的,是外力牵引的结果。
那么,陈绮贞是否就在危机之中呢?首先,她必须是“独立”的,要用最平凡的作料熬出大家都爱喝的汤,要用特别的汤勺喂到你的口中,少了一个环节都不行;其次,她必须是“女皇”,她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要接受你严格的考核,引领着一股风潮逆流而上更要像有人说的“让独立音乐经受流行的检验”;再者,她必须要文艺,要在仅有的几个温顺的眼神中表现出她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于是,自然而然的方式变成了必须完成的流程,原来“独立”、“文艺”这些让陈绮贞成功上位的字眼终于带着“必须”的架势露出了它十分凶恶的背面,外部压力巨大,这是危机的根源。
也许陈绮贞还没有到中年就危机了,这是从年龄上判断,毕竟她还未满35。但是她的《太阳》却已经不在初升中散发着朦胧与青涩的交织之美,也不在是华丽的冉冉升起而胶着着挣扎和蜕变之痛,而是直立的悬挂在天空之中最后一次灼灼闪耀,等待着摇摇欲坠。一个不在带着鲜明的美感又不藏着小棉针轻轻刺痛你的陈绮贞,让人不能接受。《太阳》让人透不过气来,又离的那么遥远,直觉告诉你她正在下降的事实。甚至不需要直觉,你只需要听到那些无可挑剔但却并不特别的编曲,你只需要听到一段段无比强势但让人陌生的弦乐……《太阳》是陈绮贞的正午,是她的音乐中年。
可是中年有什么不对的?每个人不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任由皱纹一条条的增加吗?你可以很享受这一段经验、智慧、成熟的风韵都融为一体的岁月,让自己炽热地绽放最后华丽的光芒。你也可以很排斥这一段容易狂躁又让你提不劲的时光,继续在矫情的青春中寻找让你悸动的线索。陈绮贞不是那种一到那会就倚老卖老,张口淡然闭口平静的中年人;也不是明明正在下坠却故作坚挺,让幻想变成冥想的中年人。你听到了么?她还是在如实表达。作为独立音乐第一个在主流成功的案例,她为什么不能辉煌的带着责任感地冲上顶峰,再慢慢地让你喜新厌旧呢?
这十几年来,比陈绮贞变化更快的是因为她雅俗共赏而素质忽高忽低的乐迷。比她的歌曲更多的是因为她特立独行的模式而天花乱坠的标签。除此之外,我只发现她渐渐步入中年了,可是中年的她和十几年前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