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发布于2010年2月《南方周末》,系一次三人对话的一部分,主题为音乐与互联网。独立音地此处是节选iFire发言并转载。
作者简介:iFire,爱火,新蜂音乐创始人、MySpace中国战略及产品顾问。
在互联网面前,音乐产业太被动了
iFire 口述
音乐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人。如果想成为朋友,哪怕可能会有伤害,但还是会原谅。这两年我周而复始地说,互联网和音乐这两个行业需要相互理解,但关键是彼此说的话首先得能听得懂。比如大部分人说到音乐版权时,概念是模糊的,而实际上它包括词曲版权、录音版权、表演版权,甚至还有发行版权,非常复杂,但这些语意很少真正被理解,然后大家就开始一块儿争论。
我特别想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互联网行业的人了解音乐行业的人怎么想问题;同时,我也希望音乐行业的人能更多了解互联网能够帮你做什么。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艰难。有的时候我也可以理解它——你的利益受侵害了,甚至被打得鼻青脸肿,你就很难冷静听我讲。可是,在自己利益受损害的时候还能冷静地对待问题并且去寻找解决方案的人,最后一定是赢家,这是我坚信的一点。
有的时候不是说对方想打你,而是你找打。这是一个特别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问题,就是音乐这个行业太被动了。音乐工业赚了那么多钱,却没有自己的科技研发,尤其是研发音乐的传播介质。
我印象当中CD格式最早飞利浦公司研发的,音乐被动地变成了“塑料片”,一家德国公司又把塑料片变成了MP3,音乐工业又一次措手不及。这说明它在科技研发上是非常落后的,尤其在介质上,MP3导致音乐工业的狼狈不堪,索尼当年曾干过很蠢的事,在CD光盘上做加密处理,结果是被一根记号笔干掉了。
我后来不想再开唱片公司,不是不热爱音乐了,音乐永远可做,因为它永远都给人带来希望。但如果不能用相应的科技手段解决传播介质或渠道,在这个时代将成为牺牲品,这不仅仅是大家消费习惯的改变,现在大家的消费习惯改了,也没有顺应这种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战略上的调整。
目前是一个过渡时期,几乎所有音乐网站都没能提出最终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它不能和老朽的唱片业真正对话的原因。我把你打得鼻青脸肿的,但是如果我能马上给你治好,也行,可现在只是给点滋补品,让你先养着,这行不通。就是所谓的数字音乐销售(比如苹果公司的iTunes在线音乐商店),或一些推送,尽可能用互联网的媒介特性,给音乐工业补充它的缺失。在传统媒介里进行宣传可能会非常昂贵,通过互联网可能会极大地降低宣传成本,而且能达到更广泛的效果。而iTunes在中国可能没戏,在美国这种模式可行,但是解决不了大问题。传统唱片业的习惯是,我做十首歌,都灌在一张塑料片(CD)里面,现在却回到了单曲时代,做了半天,十首歌,却可能只卖一首歌,就老觉得自己的回收不够多。唱片公司现在是弱势,但是嘴又硬,跟互联网销售平台之间有很多恩怨,这些恩怨会造成互联网销售平台在得势之后重新跟你谈条件,原来你卖的价钱我觉得太贵,我现在想卖得更便宜,唱片公司也没办法。
这个大背景下,其实,中国的音乐人没受什么损害。因为传统的唱片行业在中国没有成熟发展起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工业化的产业,一直以来,它就是一个很业余的状态,何况中途又遭遇过盗版。
但还是得怨自己,虽然国外的唱片业受到了冲击,但是乐迷不只是去买CD、下载彩铃,而是看现场。而中国的乐迷逐渐开始接受现场概念也就是这几年的事。
这几年,中国的音乐节很热闹,但应该是所有的现场表演能更活跃。音乐节一年才几回?那是大餐,可平时大家也不能饿着,一年到头就吃这一两顿,这样不行。而且有很多新的乐队,你不去Live House是看不到的,他们没有机会在大型音乐节亮相。
去年我去看了张北草原音乐节、摩登音乐节,印象都挺深的。张北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因为他和以前的音乐节不一样。你放眼望去,两里地之外,有人站着上厕所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样的一个环境下,心胸特别开阔,那里的风是永远不会停,人在那里的状态就不一样,而且更过瘾,摇滚乐的动静还是要大一些,以前看的音乐节比起来都跟没声儿一样。张北在郊外,音响开多大也不会扰民。
可音乐节在中国,也只是炒成了这么一个概念。从收益上而言,它和所谓商演没什么差别。当然,形式上是不一样的。通过炒卖音乐节这种概念,让艺人有更多演出,多点儿收益,实际上还是我们以前的模式、思路。现在的音乐节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火了,能够聚集很多人,而且这个概念比较容易被人关注,于是音乐节给艺人的钱也就少了,有点店大欺客的意思,当然,不得不承认它确实给艺人带来很多观众,比去一个小剧场演出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音乐节按照现在的操作模式,它的功效会很快降低。音乐节越来越多了,关注度会被稀释,一个人能看几个音乐节,而这个乐队在几个音乐节都露面了,他都不记得你在哪一个音乐节演过,就要看我们的音乐节如何安排艺人阵容,能够让乐迷感觉到它的丰富性。最重要的还是去寻找解决方案,在中国,豆瓣音乐人MySpace.cn等互联网服务中某种程度上是在想办法帮助唱片业,但是终究还是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现在最尴尬的问题是,如果所有唱片公司都死掉了,有可能一些互联网公司会变成原来唱片公司的角色,你变成了音乐产品成本的支付者,产量一旦慢慢变大,你又成了一个唱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