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就送
作者:road 日期:2008-09-10
先看这又一条侧面证明网络当道的消息。
瑞典南部的哥特摇滚队Funhouse上个月在自己网站宣布,他们的最新EP将免费提供给网站邮件组的注册用户。只送一千份。这一千个用户之外的人也有机会:他们下一张EP还将如法炮制。
这么干之前,Funhouse七月曾经在自己的新闻栏目有过类似保证:只要你注册,就可以得到绝不在邮件组之外发布的乐队作品,此前、以后,都不会。
“我们保证不给您发送垃圾或广告邮件”。Funhouse在七月那条新闻里如是说。
看乐队资料,Funhouse并非初哥。实际上他们组队于1986年。不过应该一直未能得志,触角发达的国内金饭并没有发布几条关于该队的信息。metal-archive也没收录哥几个的名字。
通过alexa查了一下Funhouse的网站排名,很可怜,在1200万以外。这表明近两个月的免费行动并没有为他们实现预期效果;因为印象里alexa半年多前已经缩短了排名数据调用的周期。
不过,Funhouse的举动会被媒体注意并报道,也侧面说明了下载作为传播途径的进程化现状。换言之,常态并不具有新闻价值。
较之瑞典这老哥几个的殚精竭力,国内的常态要滞后更多。这里是指创作者和推广者对自有平台的使用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独立厂牌和艺人并没有自己的官方主页,而是通过博客或播客等第三方平台搭建一个展示页。即便有,像邮件组乃至购买群体数据收集和分析这些事,也并未受到关注。此处仅指独立厂牌而言。
这种状况的原因,其中有些是财、人的掣肘,比如拾柒贰肆的邮件组是通过现场、咨询解答、预订等方式收集,而后在第三方的免费信箱在运行;而有些则是并未意识到internet在淹没了大部分可能的购买者的同时,也提供了远较过去为多的交互渠道。
在此前的独立音地新闻里,我曾经提到过意大利新古典老团Ataraxia的限时促销行为。国内独立厂中,类似引导销售的举措同样少见。据我所知,近期类近的行为大概只有易石大橙的[Indie 4]套装。
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宣传策略、方式和通道的完善上。即便有认识,也很少会将唱片已经由商品逐步蜕变为宣传载体这一态势纳入运营计划。其实,主流唱片界在这方面的确跟风更紧一些,我接触到的企宣从业人大多有一个共识:公司签约艺人的唱片发行只是导向了增加曝光度,并进而获取商演、代言等机会的一个噱头而已。
上文提到的Funhouse也并非毫无出路,在一千个免费份额之外的人如果想听或得到作品怎么办?Funhouse为这些人,和因为这次“来就送”而被吸引来的好奇者提供了Itune购买通道。像类似依托互联网运营的数字音乐平台还有很多,其中也包括新兴的社交网络网站(SNS)所接纳的各种插件,例如在Facebook上的Ilike、在myspace上的Snocap等。这些都在提供试听的同时兼容了在线付费下载的功能。
这是另一个常态上的差距。因为国内目前并没有可资信赖的数字音乐平台。
为什么会下这种结论?很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存在,最先知道并使用的肯定是创作人群体,因为无论多寡,只要能够带来收益就会有口碑效应。很遗憾,独立音地在近两年接触的创作人群中并没有听到类似评判。至于为什么如此,再讨论恐怕就会离题太远了。
不过至少我个人对仍然小众的这个群体和产品的前景仍然持乐观态度。规则、平台的缺失正说明了空间的存在。就像独立音乐的核心在创造性展现和创新精神一样,这些附属链条只是有待被从散落状态组合并运行起来而已。至少在大的态势上是如此。
如果说这是画饼充饥,那么感兴趣的人马上就可以着手尝试。无论线上线下,一个针对小众音乐购买群体的细分销售网络正在等待有识者进入。
不过前提是你不但要可信,还要有持续的计划。
如果只是一时为之,那只能是funhouse了。
*开始只是想摘条感兴趣的小新闻唠叨几句,后边理了下思路开始认真了。先存这儿。明天整理一下,如果能插入合适内容,正好可以做独立音地四周年活动的软宣来用。
瑞典南部的哥特摇滚队Funhouse上个月在自己网站宣布,他们的最新EP将免费提供给网站邮件组的注册用户。只送一千份。这一千个用户之外的人也有机会:他们下一张EP还将如法炮制。
这么干之前,Funhouse七月曾经在自己的新闻栏目有过类似保证:只要你注册,就可以得到绝不在邮件组之外发布的乐队作品,此前、以后,都不会。
“我们保证不给您发送垃圾或广告邮件”。Funhouse在七月那条新闻里如是说。
看乐队资料,Funhouse并非初哥。实际上他们组队于1986年。不过应该一直未能得志,触角发达的国内金饭并没有发布几条关于该队的信息。metal-archive也没收录哥几个的名字。
通过alexa查了一下Funhouse的网站排名,很可怜,在1200万以外。这表明近两个月的免费行动并没有为他们实现预期效果;因为印象里alexa半年多前已经缩短了排名数据调用的周期。
不过,Funhouse的举动会被媒体注意并报道,也侧面说明了下载作为传播途径的进程化现状。换言之,常态并不具有新闻价值。
较之瑞典这老哥几个的殚精竭力,国内的常态要滞后更多。这里是指创作者和推广者对自有平台的使用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独立厂牌和艺人并没有自己的官方主页,而是通过博客或播客等第三方平台搭建一个展示页。即便有,像邮件组乃至购买群体数据收集和分析这些事,也并未受到关注。此处仅指独立厂牌而言。
这种状况的原因,其中有些是财、人的掣肘,比如拾柒贰肆的邮件组是通过现场、咨询解答、预订等方式收集,而后在第三方的免费信箱在运行;而有些则是并未意识到internet在淹没了大部分可能的购买者的同时,也提供了远较过去为多的交互渠道。
在此前的独立音地新闻里,我曾经提到过意大利新古典老团Ataraxia的限时促销行为。国内独立厂中,类似引导销售的举措同样少见。据我所知,近期类近的行为大概只有易石大橙的[Indie 4]套装。
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宣传策略、方式和通道的完善上。即便有认识,也很少会将唱片已经由商品逐步蜕变为宣传载体这一态势纳入运营计划。其实,主流唱片界在这方面的确跟风更紧一些,我接触到的企宣从业人大多有一个共识:公司签约艺人的唱片发行只是导向了增加曝光度,并进而获取商演、代言等机会的一个噱头而已。
上文提到的Funhouse也并非毫无出路,在一千个免费份额之外的人如果想听或得到作品怎么办?Funhouse为这些人,和因为这次“来就送”而被吸引来的好奇者提供了Itune购买通道。像类似依托互联网运营的数字音乐平台还有很多,其中也包括新兴的社交网络网站(SNS)所接纳的各种插件,例如在Facebook上的Ilike、在myspace上的Snocap等。这些都在提供试听的同时兼容了在线付费下载的功能。
这是另一个常态上的差距。因为国内目前并没有可资信赖的数字音乐平台。
为什么会下这种结论?很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存在,最先知道并使用的肯定是创作人群体,因为无论多寡,只要能够带来收益就会有口碑效应。很遗憾,独立音地在近两年接触的创作人群中并没有听到类似评判。至于为什么如此,再讨论恐怕就会离题太远了。
不过至少我个人对仍然小众的这个群体和产品的前景仍然持乐观态度。规则、平台的缺失正说明了空间的存在。就像独立音乐的核心在创造性展现和创新精神一样,这些附属链条只是有待被从散落状态组合并运行起来而已。至少在大的态势上是如此。
如果说这是画饼充饥,那么感兴趣的人马上就可以着手尝试。无论线上线下,一个针对小众音乐购买群体的细分销售网络正在等待有识者进入。
不过前提是你不但要可信,还要有持续的计划。
如果只是一时为之,那只能是funhouse了。
*开始只是想摘条感兴趣的小新闻唠叨几句,后边理了下思路开始认真了。先存这儿。明天整理一下,如果能插入合适内容,正好可以做独立音地四周年活动的软宣来用。
评论: 1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904 | 返回顶部
- 1
哎呀! [2008-09-10 08:48 AM]
你没有睡觉!
-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