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李陀、陈燕古主编的《视界》第十辑(P53——P67)。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作者在本文中以福山的《历史终结和末人》所述为分析和批判对象,指出后者之所以会出现理论取用上的混乱、思维上的僵化及方式上的不统一等问题皆出于对现存西方自由民主政体的维护意识,并确认其阵营:新保守主义。在文末,作者简要分析了西方文化传统的特质,意在体认自我文化,并指出东西的差异及二者因接触所生问题的可能解决方向。
下面所列的是我认为的收获:几个概念或观点。然后是个人对本文的解读。兴趣使然,无力做规范的概念或学理界定。简单说明一下。
收获:
1)激情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2)所谓尼采主义,可理解为反普遍主义,反自由民主的反现代性立场;
3)黑格尔的生成性自我意识概念和承认的过程性;
4)德意志传统(以被承认的激情为核心)和盎格鲁-萨克逊传统(以理智的自利为基础)的对立;
5)市民社会的暂时性和人在其中的物化;
6)现代政治的中心课题是以压制、驯服认知欲来保证整个政治共同体的稳定,而现代政治家们在此方面成绩斐然;
7)末人(the last man)概念和人类社会的均质化。
OK,扯淡开始:
一、个体确立和自由的非制度性
个人自足而后作用于外物。这是我以前的观点,并基本以之为指导。现在看来难脱僵化嫌疑。故修正为:加入过程化、实践性的承认概念。
不过对人类动物性的长存仍使我怀疑生成性自我意识的最终结果。尽管我也承认自由的非制度性,但我对自由的实现不抱乐观态度。这涉及到个人对始于霍布斯的自由主义观念的部分体认,即:存在预设的自私人性。这是我对何为自由一直很模糊的原因。因此也就不再对其在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上的区别做进一步辨析;至少现在我认为除了玩弄文字(或被玩弄),这么做毫无意义。
顺便说一下对个体确立的结果的理解:无结果或结果自明。也就是俗话所说:越明白就活的越痛苦。
二、体系映射和人类发展的均质化
这个话题基本是以来洪涛的原文做一下生发,其结论依旧归结到真正个体的悲惨结局。徳意志传统的坚韧完整之下其实是不灭的理想主义精神,传统自由主义则更像是宿命论的体系化。调侃而言,前者观赏性强,后者更具实效性。引述洪文(大意):人类欲望的普遍化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发展至自为动力的阶段就开始创造适宜自身的环境,于是乎市场经济出现并逐步完善。再往下看,在这条不断滚动的链条的最末端其实仍然是:人的欲望。只不过现在是在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更大满足(被动地?)。大而化之,国家亦然。既然欲望是普遍的,那么其发展方向即使相差也不远矣。所以,人类世界的可见结果就是被这一链条所囊括并均而等一。对国人而言,资讯的快捷和政府孜孜不倦于市场经济地位应该是最明显的佐证。
再简单说一下德意志传统所领导的历史哲学,尽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对现世的影响已日渐势微,但所谓终结说也不尽正确。历史哲学及其所指的作用恰如希望,对个体而言,被转或背叛于现世的冷酷无情并追随可能的乌托邦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或上上之选。
三、认知欲作为现代政治的反动
对这句话的简单理解是:现代政治需要的是相对或完全听话的工具,而不是具有明确自我意识 / 且自足完满的个体;尽管后一状态的达至几乎不可能(即使试想永恒可能都是大恐怖吧)。很显然,如果人人都忙于证道,则国家无道矣。要避免个体遍世而政体崩盘的出现就要控制甚至抑灭个体的确立,即免其认道则无道可证。资讯泛滥和物化生活充其量属于后期的疏导手段,前期工作早在你的上一代身上、你的幼儿园教育和京华时报的总编室里做好了。我的朋友绿腰就是这么分析地。
如果回到这句话,那么认知欲的确“就是”现代政治的反动!
四、the last man
在黑格尔的眼中,市民社会只是迈向自由王国的开始,且必将被扬弃。在马克思的术语中,共产主义社会等义于自由国家,其实现也将经过对其他社会形态的改变或征服。但实际上,市民社会的扩散、绵延和对身在其中的人的改造将很有可能让自己“篡越”为终级。被物化的一代、一代更甚一代的人类是没有力量和激情去承载自由和真理这些宏大之道的。也许,最后一统天下的将是庸碌的中产阶级而非自由个体,生活在其中的,自然就是尼采所描述的末人(the last man)。在尼采眼中,人的这种最终形态将是蝇营狗苟,只知吃喝玩乐,如动物般幸福。
这就像是一个循环。(road 08/1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