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在西北2003》
以下文字写于2004年1月
乐曲混合了新疆音乐,印度吟颂,Reggae节奏,折衷的新民乐。用了采样。
关于《当TIRP-HOP遇上低俗小说》
以下文字写于2004年1月
《当TIRP-HOP遇上低俗小说》是我第3次用Fruifhloop 做的曲,里面采了花房姑娘的前奏,低俗小说开头抢劫的对白,Portishead《Roads》的吉它前奏,配上鼓和音效后基本成型,最后加上我自己的诗歌念白。做时软件还不够熟,混音也马虎.
我只有电脑,不会弹吉它,贝司和键盘会弹简单旋律,采样盘没处买,多数是DOWN的,当然用软音源还是我最喜欢的,现在音色插件又多又好,调用很方便,我对软件的掌握还不够,许多效果没能做出来,混音上纯用软音源做的不如采样拼贴的混的好。
关于《这一夜,谁来听相声》
以下文字写于2004年2月
是即兴做的氛围。一天就完成了,音色只有一个VST的,低频不够好,长音还有音头。中间的相声段子是台湾赖声川的作品。
关于《苟且十四行》
2002年世界杯之后的秋天,终于买了二手电脑。在淘到的SonAR2.0的光盘里发现300多M的音乐采样素材,粗听之下,发现了几个GT的RIFF不错,以其为主体框架而做首歌的念头一触即发。.除了《南方的子宫》外,我都是在没有完整旋律的状况下即兴编曲,包括其它人声主导的都是先出音乐后加人声——或同时加人声[采样]。《苟且》中间的GT间奏是朋友临时弹的。我的说唱人声是用普通卡拉OK麦克风接ZOOM500效果器[借的]录音的,没话放就这样了。因为没用录干声的方法,效果不理想。
其他
以下文字写于2004年1月
虽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用软件在做,但我想无论用什么都是去为了创造,关于音乐——听者更有真知灼见。我的音乐大多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被压抑的冲动得以简单释放而已,不为完美“达不到”,先求独立“图新鲜”。不过我还是想提高水平的。
我几乎全是用软件做的,GT只有《南方的子宫》是朋友弹的。我的DIY作品里采样占了很重要的部分,主要是我不会弹琴(有些民乐的身边也没人会),我也不会唱(也不爱唱,主要在听歌、看DVD)。所以技术的活我没有,就知道些。我是靠耳朵和大脑来做的,能玩只要是兴趣使然。软件我还没玩好,都在摸索中,也不考虑太多,对音乐要单纯些才快乐些。
要说音乐风格,我听的就杂,自然受的影响就反映出来了,基本以电子为主(Dub,TRIPHOP,BIGBEAT,HIPHOP,AMBRENT,Indie Pop,印度,国乐,原生民歌等等)——我都常听的,作品里都有涉猎,没有专攻其一,很多想法挺好,但做起来有时不易控制,技术上也达不到。大多时候,DJ SHADOW是我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