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校园摇滚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自从“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乐出现(1983-84)后的整个80 年代,基本上“校园摇滚”是指那些占据着校园电波的音乐播放列表上的大量“另类”(Alternative)音乐。 ——多数的“校园摇滚”是在“新浪潮”(New Wave)、“后朋克”(Post-Punk)和早期“另类摇滚”乐的影响下而产生。最为流行的“校园摇滚”乐队并未像“新浪潮”乐队那样打入主流;尽管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校园摇滚”却不像“后朋克”那样具有实验性和疏离性;在那些很多早期“另类摇滚”乐都植根于“朋克”(Punk)和“硬核”(Hardcore)之上,但并不是所有的“校园摇滚”也有必要如此(尽管许多早期“另类摇滚”乐队都很好的符合这种定义)。 ——影响早期”校园摇滚”的乐队是“R.E.M.”和“the Smiths”,他们为不计其数的吵闹的吉他流行乐队(来自美国的“the dB's”和“Let's Active”、来自英国的“Housemartins”和“La's”)铺平了道路。 ——但“校园摇滚”自身所包含的东西远非如此:那里有正处于萌芽的“后硬核”(Post-Hardcore)风格的美国地下摇滚景象(“Hüsker Dü”、“Sonic Youth”、“the Minutemen”、“the Meat Puppets”、“Dinosaur Jr”.和“the Replacements”);诡异睿智的英国“新浪潮”残存乐队“XTC” 和Robyn Hitchcock;同样诡异的美国艺人/乐队“They Might Be Giants”、 “the Violent Femmes”、“Camper Van Beethoven”和“the Pixies”;具有文学色彩的民谣摇滚(Billy Bragg、“The Waterboys”、“10,000 Maniacs”);将更多的流行元素融入自身音乐的“后朋克”乐队(“the Cure”、“Siouxsie & the Banshees”);基于合成器的“舞曲流行”(Dance-Pop)与内敛自省歌词结合下的“New Order”和“Depeche Mode”;那些将流行和吉他噪音融合一起的乐队(“the Pixies”、“the Jesus & Mary Chain”)。 ——“校园摇滚”也包括了一些主流音乐明星,如“U2”、Peter Gabriel 和“Sting”,他们具有思想性的歌词和社会关注意识下的理想主义使其颇受大学校园的欢迎。 ——“校园摇滚”的全盛时期终结于1991 年“Nirvana”的打入主流,从此主流听众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可接近的“另类摇滚”音乐;校园电台也随之变为了商业“另类”音乐电台,“另类摇滚”和“独立摇滚”(Indie Rock)乐中更具实验的一支被迫进入更加的地下状态。 | ||||
国外艺人/乐队 |
“R.E.M.”、“the Smiths”、“the dB's”、“Let's Active”、“Housemartins”、“La's”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校园摇滚”音乐是被商业化之前的“另类摇滚”的一支,由于该名词是从音乐被传播到的地域场景——校园——来定义的,所以,包含了众多不同风格的音乐(详见说明中的第四段描述)。由此,在聆听上,无法明确界定能带给听者的感受,不过,你可想象一下大学生所喜爱聆听的“另类摇滚”音乐都有哪些。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 Everybody Hurts> |
歌词 |
1992 |
《Automatic for the People》 |
“R.E.M.” | |
< Dynamite > |
歌词 |
1981 |
《Stands for Decibels》 |
“The Db's”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