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örk,这个目前在欧美另类歌坛颇受瞩目的人物,居然也能站到中国的舞台上演出,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这对那些还不明白另类音乐是怎幺回事的观众来说,他们超前消费了一次欧美最时髦的另类音乐。所以我敢肯定,那天晚上从工体出来的大部分人除了对Björk舞台上的动作尚有些印象之外,对其音乐可能是毫无感觉。但我也相信会有大部分人会说他们喜欢Björk的音乐,因为如果不喜欢的话就会显得有些落后。那她的音乐好在哪里呢?说不出个所以然,反正喜欢。是啊,Björk的音乐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音乐,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显然,我们仅仅用“另类”两个字是解释不清楚的。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些Björk的音乐以及与她的音乐有关的另一种音乐。
在我们接受欧美流行音乐的时候,由于资讯上的限制,使我们很难全面地了解欧美音乐的发展、变化过程,这就使我们对一些音乐感到极为陌生。比如电子音乐,从前,我们电子乐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MIDI音乐的层次上,加上我们在运用MIDI音乐的手法的简单与拙劣,长期以来使人们对MIDI音乐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偏见,进而对电子乐产生了偏见。Björk在北京演出时,观众的冷淡与传媒对Björk所作出的不知所云的评价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因此,在介绍Björk的音乐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电子乐。科技的进步与音乐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60年代,电子合成器的发明为日后演绎出一种新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最初,合成器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在音乐的编配中起着营造效果的作用,随着对合成器音色的不断开发,它在音乐的编配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真乐器所无法表现出来的音色、效果,合成器都能表现出来。60年代末期,英国的“激进摇滚”乐队在音乐中大量使用合成器,像King CrimSon、ELP等。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Brian Eno,他对合成器的开发影响到了后来电子乐的变化,他从音乐实验的角度去开发合成器,创造了一种叫做“氛围音乐”(Ambient)的流派,这也使后来的电子乐与先锋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Eno的实验最终导致了70年代德国电子音乐浪潮的兴起,Kraftwerk、Tangerine Dream是70年代德国电子乐的先驱。与此同时,英国也出来了Cabaret Voltaire。这个时期的电子乐试图用其机械、噪音和冷冰冰的效果来表现后工业社会的下人们冷漠、麻木的心态,节奏是这个时期电子乐的主要特点。电子乐的崛起,最终导致了“迪斯科”(Disco)音乐的兴起和英国电子乐流派的出现。“迪斯科”音乐从70年代的德国开始,席卷了整个世界。英国电子乐群体的崛起,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具有代表性的有Joy Division、New Order、Erasure、Visage、Depeche Mode等等。由于他们兴起的时候正值英国朋克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电子乐受朋克音乐的影响较大,因此,这些乐队的音乐中流露出一种紧张、冷漠、低调和颓废的情绪,但它同时也为后来英国电子乐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中期,美国芝加哥的“迷幻浩室”(Acid House)和黑人街头的“嬉蹦”(Hip Hop)音乐传到了英国,这两种舞曲音乐开始与英国的电子乐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舞曲。在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国地下电子乐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地下电子乐团体,如Altern 8、The Orb、Aphex Twin、Orbital以及更新一些的Underworld、The Black Dog、Sabres Of Paradise、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电子乐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如“氛围泰科诺”(Ambient Techno)、“恍惚舞曲”(Trance)、 “激进浩室”(Progressive House )、“迷幻爵士”(Acid Jazz)以及这两年出现的“嬉蹦”的变种“迷幻嬉蹦”(Trip Hop)。90年代的电子乐的特点是日趋科技化、科幻化、自然化和非音乐化,所谓科技化是指音乐的表现越来越依赖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技术上帮助达到预想的运用效果;科幻化是指演奏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用合成器表现出一种非现实的、未来的声音;自然化是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用合成器来模拟想象中的各种自然声响;非音乐化是90年代新崛起的一批乐手们试图用合成器改变音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否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而用一种纯粹的声音来代替。上面简要介绍了一下电子乐的发展历程,尽管这种音乐目前在西方也很少进入主流的行列,但它至少代表着一种音乐趋势,同时并影响着其它的音乐。
Björk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她的乐队Sugercubes时期,她是乐队的键盘手,当他们到英国发展后,英国丰富的电子乐土壤给她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使她想在这方面跃跃欲试。因此,在她解散乐队,作个人发展之后,她才得以在电子乐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她没有从纯粹的技术派入手,而是非常明确的采用电子乐来丰富自己的音乐,因此她的音乐是集众家之长。
从Björk 93年出版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Debut”到去年的专辑“Post”的两年间,她的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Debut”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张很普通的电子乐唱片,风格上尚未摆脱她在Sugarcubes时期的痕迹。常用的音乐包括“嬉蹦”、“House Beat”和一些流行的舞曲,从中尚听不出她的实验的野心。之所以这张专辑出人意料的成功,除了她和她的乐队有着传奇的经历之外,还因为它是一张比较通俗的唱片,制作人Nellee Hooper在制作这张专辑时也仅仅是适可而止。这张专辑的成功无疑使Björk增强了信心和野心,尤其是这两年间英国电子乐突飞猛进的发展,使Björk按捺不住想在新专辑中大显身手一番。她曾经想自己独立地去制作这张专辑,但被Nellee Hooper给否定,Hooper认为她还不够火候,Nellee Hooper,这位前Soul II Soul乐队的编曲者曾为许多专辑担任过制作人,凭着他的经验,他知道Björk想要作出一张什么样的专辑,两人再度合作的结果就是一张流行音乐与电子乐的“怪胎”--“Post”。
为了能把这张专辑作得更精致、更到位,野心勃勃的Björk又请来了原808 State乐队成员Graham Massey,英国布里斯托尔“迷幻嬉蹦”音乐界怪才Tricky,另一位Trip Hop乐手Howie B一同助阵,Björk的音乐就在这些幕后的音乐人的帮助之下升级换代,有人形容他们像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一样作出了这张专辑。不夸张地说,专辑“Post”中每首歌中都融合了三种以上的音乐元素,比如“Army Of Me”中是一种重低音的“嬉蹦”和“氛围”音乐的混合体,沉重的鼓点和穿梭于其中的“氛围”音乐效果听起来非常让人激动;“Hyper-Ballad”中精巧的“恍惚舞曲”音乐效果,到结尾的合成器模拟出的弦乐效果颇耐人回味;“Isobel”中,小号、非洲鼓、优美的弦乐又展现了一个异域的音乐画面,是这张专辑中的上乘之作;“Possibly Maybe”是首典型的“迷幻嬉蹦”风格的作品,这种音乐正是去年在英国最为流行的电子乐,Björk不失时机的玩了一把;“I Miss You”又是“嬉蹦”加美洲手鼓,两种风格迥异的节奏被Howie B调理得丝丝入扣… …在很多情况下,Björk的这张专辑的精妙之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是一种实验,很多别出心裁的想法是从前人们始料不及的。制作人Nellee Hooper在这张专辑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为不同风格的电子乐之间搭上了一座桥梁,同时也进一步把电子乐带到流行音乐领域。
需要解释的是,在Björk北京的演唱会上,由于现场演出的限制,很多音乐的效果在现场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她的现场版和专辑版的编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让人惊喜的是,在Björk登台之前,乐手的20分钟的表演,已经把大部分现在英国流行的电子乐给玩出来了,像“嬉蹦”、“泰科诺”(Techno)、“氛围泰科诺”(Ambient Techno)、“恍惚舞曲”效果等等,但遗憾的是有很多人还以为他们在调试机器呢。
随着Björk的离去,她的音乐也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淡漠了,她没有在北京重演当年Wham!或Roxette那样的轰动而让人时时地回味,但她给我们带来的却是最有价值和我们最应该了解的音乐,在这一点上,她比任何一支走红的流行歌手都更有意义。
电子乐就是这样,当你把它看成是一件能发挥你的想象力的乐器时,你能主导它,并且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音乐;当你只把它当成一件机器时,你只能是它的奴隶,作出来的也是平庸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