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微浩室 | ||||
相应英文名称 |
MicroHouse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微浩室”这个词是由作家兼“唱片骑士”身份的Philip Sherburne于2001年在《The Wire》中的一篇文章中创造出来的,该词用以归类很多主要的德国制作人群体,他们创作“浩室”(House)音乐的方法侧重于精细和空间感,一如“深度浩室”(Deep House)音乐制作人对颂歌式合唱与明确强调的人声的依赖,即便如此,“微浩室”作品还是在“深度浩室”和“极简泰科诺”(Minimal Techno)之间建立起一个融汇点,当人们拥抱前者的性感、喧闹的品性时,后者严肃刻板的刚性便被抛弃了;为启动相应的场景,“微浩室”运用了来自于“极简泰科诺”的“简单就是美”的信条的暗示,同时经常性地放弃“深度浩室”那过分的渲染装饰。“微浩室”的重点落在了柔软的击鼓之声和伴随着的踩镲,以及由合成的弦乐和梦幻般的键盘音色所营造出来的微弱晕眩的声响质感。 ——贯穿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期,依靠“微浩室”创作手法吃饭的若干小厂牌突然出现,像【PlayHouse】(“Isolée”、“LoSoul”)、【Kompakt】(Sascha Funke、M. Mayer)和【Klang Elektronik】(“Farben”)这些已经建立的厂牌,其发行的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促成了“微浩室”音乐成长中一些令人振奋的时刻,而其他厂牌——诸如【Force Tracks】(“Luomo”、“MRI”)、【Perlon】(Ricardo Villalobos、“Pantytec”)和【TRapez】(“Akufen”、“M.I.A.”)发行的作品则实质上是全然的“微浩室”音乐。 | ||||
国外艺人/乐队 |
“Isolée”、“LoSoul”、Sascha Funke、M. Mayer、“Farben”、“Luomo”、“MRI”、Ricardo Villalobos、“Pantytec”、“Akufen”、“M.I.A.”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Canis> |
器乐 |
2002 |
《THX: Experiments in Synchronicity》 |
“Theorem” | |
<Live at the Sahara Tahoe, 1973> |
器乐 |
2002 |
《Textstar》 |
“Farben” | |
<Suesse Cheques> |
器乐 |
2006 |
《Salvador》 |
Ricardo Villalobos | |
<Take On You> |
器乐 |
2004 |
《Backstroke》 |
Matthew Dear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