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恍惚舞曲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
音乐风格说明 |
——“恍惚舞曲”音乐崛起于90年代早期德国的“泰科诺”(Techno)与“硬核”(Hardcore)音乐场景,听者可通过这样一些特点来辨别该风格:强调通篇的、无尽反复的简洁的合成器声线,此外仅附加有极微的节奏变化和时而的合成器氛围——事实上,该风格将听者置于一种接近宗教根源的“恍惚舞曲”氛围。 ——虽然在90年代中期,人们对“恍惚舞曲”音乐的兴趣呈现式微态势,但该风格却在90年代末期猛然地卷土重来,甚至取代“浩室”(House)音乐的地位,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可供选择的最流行的“舞曲”(Dance)音乐。 ——受到“迷幻浩室”(Acid House)和“底特律泰科诺”(Detroit Techno)的灵感激发,“恍惚舞曲”音乐与比利时根特的【R&S】和德国法兰克福的【Harthouse/Eye Q】这两家唱片公司的开张结下了缘分。【R&S】唱片公司一系列单曲——Joey Beltram的<Energy Flash>、“CJ Bolland”的<The Ravesignal>,以及由Robert Leiner、“Sun Electric”和“Aphex Twin”创作的其他单曲——定义了“恍惚舞曲”之声。【Harthouse】唱片公司由Sven Väth和Heinz Roth及Matthias Hoffman创立于1992年,该厂牌给“恍惚舞曲”音乐带来了最大的影响——“Hardfloor”极微风格的史诗般的<HardTrance Acperience>、Väth自己的<L'Esperanza>,此外还有“Arpeggiators”、“Spicelab”和“Barbarella”发表的作品。尽管没有给广大乐界造成多少影响,但像Väth、Bolland、Leiner以及很多其他艺人成功过渡到全长作品创作领域。 ——当“恍惚舞曲”被“碎拍”(Breakbeat)风格的“舞曲”(“迷幻嬉蹦”(Trip-Hop)和“丛林舞曲”(Jungle))所取代,显露出业已消亡的态势时,它已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初期发展阶段,其对英国舞曲场景的日益显著的影响最终于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 ——尽管传统的德国之声已经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激进”(Progressive)这个词获得了大家的青睐,被用以描述来自“浩室”和“欧陆舞曲”(Euro-Dance)更具顺滑气质一端的影响。 ——截止到1998年,多数英国最著名的“唱片骑士”——Paul Oakenfold、Pete Tong、Tony De Vit、Danny Rampling、“Sasha”、“Judge Jules”——在国内的超级俱乐部中演绎“恍惚舞曲”音乐。 ——甚至,美国最终也对该风格来了兴趣,其领军人包括了Christopher Lawrence和Kimball Collins这样一众优秀的“唱片骑士”。 | ||||
国外艺人/乐队 |
Joey Beltram、“CJ Bolland”、Robert Leiner、“Sun Electric”、“Aphex Twin”、Sven Väth、“Hardfloor”、 “Arpeggiators”、“Spicelab”、“Barbarella”、Paul Oakenfold、Pete Tong、Tony De Vit、Danny Rampling、“Sasha”、“Judge Jules”、Christopher Lawrence、Kimball Collins | ||||
国内艺人/乐队 |
待整理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