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译名称 |
|||||
相应英文名称 |
|||||
所属音乐类型 |
新世纪(New Age) | ||||
音乐风格说明 |
——不要将“民族融合”与“世界融合”(World Fusion)(“爵士”(Jazz)乐与“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一种融合)或“世界节拍”(Worldbeat)(灵感可取自世界范围内的任何民族音乐,经常融入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因素)相混淆,“民族融合”音乐通常植根于“新世纪”音乐的声响与人生观,寻求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融入进当代的”电子”(Electronic)音乐。 ——“民族融合”音乐追求的目标经常(但并非总是)是寻求各种方法在西方科技与更为乡土、自然的文化间创生统一与和谐。像“Tony Scott”和Don Cherry这些“爵士”音乐艺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将“世界音乐”与西方音乐形式予以融合,像Terry Riley和Philip Glass这些简约派作曲家时而从非西方音乐的音阶与结构中汲取灵感,这些实验鼓舞了早期的“民族融合”音乐,最明显的便是Jon Hassell创作的音乐,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其个人及(与“氛围”(Ambient)音乐先锋Brian Eno)合作的作品帮助确立了“民族融合”这种乐风。 ——最后,“民族融合”成为具有冒险精神的“当代器乐”(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音乐艺人所喜爱的一种方式,从而以新的节奏或非西方的器乐编配来拓宽自己的声响领域;其他艺人则自然地从某种特别的民族音乐入手,而后将其与一种“当代器乐”/“新世纪”音乐的质感相融合,属于后者的艺人包括有:“Clannad”(“凯尔特民谣”(Celtic Folk))、Ottmar Liebert(“弗拉门戈”(Flamenco))、“Kitaro”(日本民间音乐旋律)以及R. Carlos Nakai(美洲本土的长笛音乐)。 ——90年代早期,像“Enigma”、“Dead Can Dance”和“Deep Forest”这些“民族融合”音乐艺人在融合中引入了“即刻狂欢”(club-ready)式的“舞曲”(Dance)节拍,从而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听众,被融合的民族音乐则包罗万象:从中世纪的欧洲音乐到非洲俾格米人的田野录音采样。 | ||||
国外艺人/乐队 |
Jon Hassell、“Clannad”、Ottmar Liebert、“Kitaro”、R. Carlos Nakai、“Enigma”、“Dead Can Dance”、“Deep Forest” | ||||
国内艺人/乐队 |
|||||
说明:关于国内艺人/乐队的评论、访谈、视听等更多内容,请各位乐友使用本站首页中上部的站内搜索功能。 | |||||
理解与聆听 |
/ | ||||
单曲 |
单曲名称 |
单曲类型 |
年份 |
选自专辑 |
艺人/乐队 |
<Dark Moon, High Tide> |
器乐 |
1996 |
《Volume 1: Sound Magic》 |
“Afro Celt Sound System” | |
<Matsuri> |
器乐 |
1990 |
《Kojiki》 |
“Kitaro” | |
<Return to Innocence> |
歌词 |
1994 |
《The Cross of Changes》 |
“Enigma” | |
<Sweet Lullaby> |
歌词 |
1993 |
《Deep Forest》 |
“Deep Forest” | |
<Deva Premal> |
歌词 |
2002 |
《Embrace》 |
Deva Premal | |
<The Sacred Fire> |
器乐 |
2001 |
《Ancient Voices》 |
“Ah*Nee*Mah” | |
<Thusness> |
器乐 |
2001 |
《Karma》 |
Mars Lasar | |
附: | |||||
单曲类型的划分 |
请浏览文件——“关于单曲类型” | ||||
编辑凡例 |
请浏览文件——“编辑凡例” | ||||
备注 |
上述有部分内容参考自AMG(www.allmusic.com)网站,如欲探讨,请联系:刘瑞勇;邮箱:prodigy@indie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