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音乐的商业化
@补梦人的狂想蓝调: 提问:@独立音地 您觉得独立音乐 将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他们会不会被大多数人接受 然后被同化了 ???
@独立音地: 很难说这个概念会不会被彻底抹平。不过,近期(五年吧?),独立音乐至少在国内还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前边提到的由diy到major的转型个案,或者说被同化,不过整体认知还不会那么高。相对于国内人口基数,这个概念下,即使是最有接受度的indie-Pop,也仍然是相对少数人的爱好
@_邓雨晴Mooyi: 在中国人们对于独立音乐,indieband了解甚少,而相比较起来,国外的indiemusic要成熟许多,你能说说关于这方面的看法吗?
@独立音地: 因为现代音乐很大程度上就是舶来品,所以中西对比,差距是全方位的。即使是和对岸的台湾相比,大陆在从业人员专业性也有差距,前边有提过。不过,这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也就是在改进中。此外,作为更感性的流行文化,能让你感触最深的还是身边的声音。所以,西方的月亮很圆,不过自己家的也很漂亮。
认知度低是现状,因为本身就处于初期,无论是作品还是幕后行为,此外是前边提到的另外一个社会(经济)因素:国内本身也处于城市化进程当中,变数过多,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还不稳定,用于休闲消费的精力和财力都有限,更何况是个性化休闲需求。
不过,也因为人口基数过大,即使是现在的进程性需求的总数已经很可观了,看看国外音乐产业都在向中国市场伸手就很明显了。来华的艺人越来越多,像《Q》这种摇滚杂志也要出中国版,他们看中的都是庞大的市场和需求,所以国内会随着这种向好趋势得到发展,不论是认知还是从业人员专业性。
独立音乐不等于小清新,但是也不一定是小众。独立音乐有商业化成功的案例,而且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大牌乐队在起步阶段都很独立,但是他们有很多签入了主流公司,这是侧证。这其实和受众的需求有关。城市化和讯息互通的结果就是个性化需求替代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左右。
我觉得可以把独立音乐的商业化理解成当下的自然进程,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趋利行为是主要动作,不论是艺人自身还是需求、资本的推动,都会有一部分创作者向主流转化。然后,各种后浪出现。参照西方的独立音乐发展历程,这个裂变过程在国内也会持续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