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妥协只能说明你还不够热爱
——独立音地专访布衣乐队
采访
记录 整理:女王佳
图:山妖
“搞摇滚的说我们是民谣,搞民谣的说我们是摇滚。我们是什么,我自己都懵了。”
初听布衣的歌,你不太能够为这支乐队找到一个准确的“类型”来形容他们。金属?乡村?朋克?民谣?……都不是。他们的音乐偶尔像诗人行吟,更多时候又在暴戾地吼叫;偶尔冒出类似“花谢的时候已没有力量,飘落的树叶像你的脸庞”这样的万般柔情,更多时候只是语句的不断重复表达。他们也曾经“流行”过的,那些音像店曾经为了一部创造过票房奇迹的电影把“我爱你,亲爱的姑娘”放得满街狂轰滥炸。但几年后的今天,他们给自己的定位,依然坚持在“独立、小众、不商业”。
这样的一个乐队实在让人充满了好奇:15年,这条漫长的“摇滚老炮”蜕变之路,他们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做送给自己的礼物
布衣乐队曾经出过一张专辑,载体是现在已经快要彻底告别这个时代的“磁带”。他们说那是第二张专辑,本来是送给自己的一个礼物。但因为磁带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已经耗费在制作中的巨额费用,做1盘和做1000盘的成本价格相差并不多,因此就做了1000盘,也送给所有愿意花120元去买它的乐迷们。
“真正喜欢这东西的人,就算花了120块,他也觉得,这是一份礼物。”张巍这样说的时候,表情特别严肃。
收回成本了吗?吴宁越猛摇头:“120一盘,1000张卖完才12万,可是我们制作它,现金就花掉20几万。加上别的杂七杂八的,得50万出头了。”他想一想,又补充,“我们敢说这盘磁带是中国品质最好的一盘磁带。因为我们必须要表达一个态度,音乐是应该被尊重的,现在的音乐太不被尊重了。”
所以,它是礼物,不是商品。
当然,没有得到这份礼物的人也不用太遗憾,第三张专辑会和第二张套装发售,双CD版。
现场演出,是乐队的根
太多的乐队从各地冒出来,打着“摇滚不死”的旗号,下着热辣辣的决心,齐聚到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广州这样的城市。然后,它们又在一夕之间突然消失,甚至连乐手们的名字都还没有被人记住。也许你也记不住布衣乐队里每一个成员的名字,可是15年来,他们很少人员的更替,更是把“布衣乐队”这个存在,带到了15年后的今天,以及不可知的未来。
苦过吗?当然。十几年前最苦的时候,主唱吴宁越和吉他手张巍在北京,刚刚找到彼此,刚刚成立乐队,路边一块钱一张的大饼一天吃两张,吃得胃都硬了。吃了多久?他们自己都笑,记不得了。
饶是这样,他们还是自己砸钱做演出,一直演出。在乐队成立的前10年,几乎每一次做演出,都是赔钱。因为是自己办,对灯光音响的要求又苛刻,成本低不了,但看的人寥寥。5个人,10个人,20个人……他们不管,反正就是要演出。“演出是乐队的生命,我们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周都演出,哪个乐队能做到?”吴宁越说这话带着狠劲儿,鼓手方方在旁边笑着点头。
喜欢他们音乐的人,就在这些赔钱不息的演出中一点点攒起来,直到乐队走进第13个年头,他们才开始除了能攒下乐迷,也攒下钱来。
13年,足够一名少女变成少妇,一张青春的脸布满皱纹。用13年时间来全职做一个乐队,这么坚持,往往就有“一根筋”的嫌疑。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似乎已经少有特别“一根筋”的,更有很多孩子公开表态,觉得“一根筋”的人太傻,看不起他们。可是布衣乐队的“一根筋”,终于在13年后得到了回报。
苦日子很难熬,但布衣乐队的13年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白吃的苦。而且只要喜欢,这些苦就真的都不是苦。
商业化,乐队的脉络就断了
花了13年的时间成名,下面该挣钱了吧?商业化也不可避免了吧?我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乐手们反应不一,但说出来的话,大意却是完全一致的:你要做音乐,就不能指望赚钱。要赚钱,不如做个别的工作。
吴宁越讲话最绝对也最不留余地:“如果商业化,我们这个乐队就被毁了。商业是另外一种人做的。我们更注重的是对音乐本能的一种反应。”
“我们15年来都没有商业过,要是突然为了赚钱或者名气更大,一变,这15年来的脉络就断了,乐队会死去。”张巍总是带着几分哲学腔,温和而耐心,和舞台上的那个他相差十万八千公里。
那开价诱人的商演呢?我扭住这个问题不放,不相信这个传说的布衣乐队真的神圣如此。
“商演当然做,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在商演时做过商业上的妥协。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吴宁越连比带划地解释,“哪怕你让我唱《两只蝴蝶》,没问题。但是要按我的方法来唱。你不让我用我的方法来唱,给多少钱我们也不干。”
可就算没有商演,单纯是门票或者酒水分成制度,依布衣现在的名气,依然每周都演出,一年下来,收入也可观,这总该是理直气壮的了——“是!我们乐队很有钱,我们自己穷。我们每年的演出费都攒下来。相信国内很难有乐队做到这一点的。我们自己平时分的少得可怜。但三张专辑,每张都去美国做后期。去一趟基本费用就10万出头,还不算国内完成的部分。我们根本就不管赔本不赔本的,就是要做个令自己满意的东西。”
这么苦过来,又对自己这么吝啬,那到底赚了什么?布衣乐队说,玩音乐,赚的是生活——赚的是你的时间,你的精神。不是那些你肉眼能看见的东西。
布衣乐队的12个音乐态度
1.关于乐队灵魂:
我们乐队这个名字就是我们的灵魂。大家能走到一块儿,那个共同的信念,体现在乐队整体上,因此乐队的名字就是灵魂。
中国最恶心的就是“×××和×××乐队”。国外出现这个名称是因为那个人叫了一个乐队一块儿来玩儿,人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国,你们就是一个乐队,干嘛这样叫啊。
2.关于乐队精神:
我们乐队的精神就一个字“懒”。懒,所以人员比较稳定;懒,所以不做别的只做音乐。
3.关于乐队成员相处:
无它,包容而已。当然,在音乐信念上共通是前提。其他一切皆可包容。
4.关于成名靠运气:
如果你做了13年了,没有做成我们这样,那说明你们没我们幸运。可要是你们没做到13年,那谁也没资格说我们幸运。重点是,谁一上来就是幸运的啊?
5.关于演出:
我们这个乐队是职业的,我们什么也没干,就是做乐队。
我们每周都演出,绝对不是光为了攒做专辑的钱。你就是崔健,演出又能挣多少钱啊?不是钱的问题。我们演了15年,演到现在,才有点感觉。一般的那些乐队,他们都是“出”,不是演。
6.关于经纪人制度:
绝对需要。绝对会带来好处。但是你选择的这个人,要职业,要专业,而且要热爱它。
7.关于乐队翻唱外国作品:
不能怪我们现在的乐队都翻唱或者创作英文歌,要怪只能怪我们自己的音乐做得太差了。我们花50万做一张专辑,国内有几个乐队能花5万做一张专辑?我们这样做出来还是有很多遗憾,一做做两年,还是觉得时间不够。别的乐队呢?所以翻唱没什么好责怪的,至少翻唱也是感受和学习好东西。
但是我们乐队的观点是就别学日本了,日本音乐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
8.关于做专辑:
很多乐队来问我怎么做东西,我告诉他们,排练的时候,话筒一支就可以录,录了,回去听,也许就是个最好的东西,也许就听出问题来了。
也不是一定要都像我们这样耗费,录音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也曾经花了2000块做一张小样,现在还有很多人听。
9.关于演出现场:
一场好的演出,哥儿几个的状态水平可能只占30%,剩下70%都是后期,你的录音,灯光,音响,舞美,决定了很多。
一个舞台需要一个后台的休息室,也许这个休息室可以改变整个演出的质量。
比我们有实力带调音师的乐队有很多,但是他们都不带调音师。但我们带。我们不计较这个成本。我们就想怎么能制造更牛逼的演出。而不是这个巡演能赚多少。
10.关于中国的吉他手
中国吉他手为什么不行?他们没有音箱。他们买几万的名琴,买好多效果器,就是不买一个好的音箱。这就完了。
11.关于创作:
阴天用方法,晴天用感觉。
只要你们在一起排练,一定会有东西出来。
12.关于乐队之间的交流:
玩音乐的人是最应该把自己的心打开的。可是我们中国的乐队人,都觉得没这个交流沟通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