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ara--献给所有新进独立乐团的经验分享
乱谈台湾(台北)的乐团圈生态
[日期:2010-04-28] |
来源:独立音地 作者:Tzara |
|
[字体:大 中 小]
|
坦白说,一路走来,我认为我们团算是非常幸运的乐团,尤其是与很多一样很认真创作、很努力练团、很有理想,实力也比我们好很多的新进乐团相比,我们很快地就有表演机会,第一场表演更是与我最尊敬的林生祥老学长一起在清大演出(虽然那是一场完全不敢再去回想的演出,但成长必经之苦痛,不也是过程的一种)。 此外,我们获得很多独立乐团圈前辈的拉拔与帮助,让我们拥有更多表演机会,以及省去走很多冤枉路。这一切的一切,或许真的要归功于我长年所经营的人脉,以及我从高中开始听团以来的观察心得、经验累积,但仔细想想,除了说我们很幸运外,就是我们真的很幸运。
我认为:玩乐团,其实是在与人玩--与团员玩,与观众玩,也与各大场地、活动的主事者玩。在这个圈子,一如所有职场的圈子,有人脉,可以少奋斗好几年,或者至少好几个月;没有人脉,肯定会辛苦很多。如何建立人脉,尤其是以「正人君子」的方式建立人脉,我认为是经营乐团,还有经营自己人生历练的重要课题。
台湾的乐团圈与务实且独立市场商业体制健全的日本完全不一样。有时候,我真的认为人脉在台湾的独立音乐圈决定了很多事情,这是相当华人性格的。至于,哪些团、哪些人是因为人脉好,瞬间知名度大增,表演活动爆多,若要举例,举例不完,且没有举例的必要,反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请司空见惯。
在台北与高雄,甚至未来的台中,我经常以Livehouse细分「圈圈」,例如:THE WALL圈、河岸圈、地社圈、阿帕圈、地下丝绒圈、海边的卡夫卡圈、浮现圈、回响圈、ATT圈、JOIN US圈。若您有仔细观察过这些小圈圈,不难发现,某些乐团,只会在某些圈圈表演,而不在某些圈圈表演。圈圈与圈圈之间,也有些台面上、台面下的微妙竞争角力。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慢慢观察。
这些圈圈就是江湖,千万不要觉得奇怪,也不要质问干嘛分圈圈。对我来说,我反而认为有圈圈才是健康的,这样才会有「厂牌观念」:台湾的独立乐团圈需要更多厂牌彼此作「良性竞争」,市场选择性才能越来越多,乐团市场才有办法越来越大,这对消费者是好事,对于乐团呢?您可以选择主动靠近某些圈圈,您也可以游走于各个圈圈,这是乐团自己的选择,很自由地,没有任何善恶地。总之,合得来,就聚集在一起,合不来,当然不要勉强。
至于,如何进入圈圈,如何拓展人脉,就凭各自的本事了,这一点,我想我很难分享什么经验,因为对我而言,或对我们乐团而言,只要有表演机会,我们都会把握,都会把该做的义务与责任作好:毕竟,开Livehouse绝对不是慈善事业,我们一向尊重每个场子的立场,且尽可能将每个场子给我们的表演机会好好把握,作到自己满意,观众满意,场子也满意,所以,假文艺青年俱乐部应该没有得罪过任何场子,也应该没让任何场子有所怨言吧?应该吧。不然的话,应当早就被 「封杀」了。
若我们面对场子的态度是可取的,我建议各位,积极、主动地与各场子的活动经理人接触,主动提供您的作品、数据给他们,我相信这些场子一定都很乐于给你们机会,但若新乐团不够主动,当然,这些场子也不会主动来找你们的。所以,还是事在人为。
相对来说,台湾玩独立乐团的LIVEHOUSE环境还是比日本来得进入门坎低很多,请多惜福,少抱怨,多检讨自己,少对别人有怨言。